9月5日,我国迎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据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慈善组织已达2012家万银鼎信,其中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有258家,社区慈善基金数量超3400个,累计筹集善款超3.4亿元,慈善活动年均参与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浓厚的慈善氛围为各地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广州南沙区紧扣《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中“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核心定位,将慈善事业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通过机制创新、平台搭建与跨界融合,让慈善暖流涌动在湾区大地。
扎根基层:让慈善氛围融入日常生活
在南沙,慈善从来不是一个“宏大命题”,而是融入社区角落、贴近群众生活的暖心实践。
在此前“善暖羊城”2025年社区慈善助力民生微实事活动暨南沙区慈善嘉年华活动现场,足球互动体验区里,志愿者耐心指导孩子们传球、射门;家长带着孩子在亲子跳蚤市场摊位前挑选玩具,不少小朋友将零花钱投入捐款箱……
这场活动吸引了南沙175个社区慈善基金“一起捐”队伍、36家公益项目爱心企业,超万名社会各界人士在各个活动区域互动,或咨询慈善项目,或参与互动游戏,或主动捐赠助力。
而这样的场景万银鼎信,是南沙深耕基层慈善的生动缩影。为了让慈善服务真正惠及更多群众,近年来,南沙构建了“区主导、部门协同、镇街主责、村居联动”四级慈善工作机制,印发《广州市南沙区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为慈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筑牢根基。
如今,随着10个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在各镇街陆续挂牌,58个慈善空间散布在小区、商圈、公园等群众高频活动区域,168个村居实现社区慈善基金全覆盖,南沙的慈善服务触角已延伸至基层“最后一米”。
走进“善城暖屋”慈善超市,货架上的衣物、日用品分类摆放,这些物资均来自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超市内,志愿者坐在服务台前,为前来挑选物资的困难群众登记信息,耐心询问需求;超市角落的直播设备前,主播热情地介绍南沙本地农产品,屏幕上不断弹出的订单提示,将市民的爱心与农户的期盼紧密相连。
截至目前,慈善超市已累计接收社会捐赠物资5549件,价值18.41万余元,发展公益合作伙伴企业17家,通过“线上超市+线下实体”的形式,不仅让慈善帮扶有“温度”,也让爱心不闲置、需求有回应落到实处。
创新融合:让慈善力量联通湾区内外
在筑牢基层慈善根基的同时,南沙思考着如何进一步发挥慈善的多元价值。
答案是:既要通过创新模式破解社会痛点万银鼎信,也要依托区位优势联动湾区资源,让慈善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2024年,广州市首个在区级备案的慈善信托——“光信善·广州市南沙区慈善会梦想家慈善信托项目”落地,开创了“慈善+金融”的南沙样本。
2025年,南沙还将新增第二宗慈善信托——“光信善·2025先进医疗助医慈善信托”,计划投向医学研究,支持罕见病和重大疾病的临床实验及研究方面的慈善项目。
此外,南沙通过“慈善+救助”建立30个“微心愿”慈善项目宣传推广阵地,链接社会资源累计69万元,为困难群众点亮物资支持、居家清洁、精神慰藉、房屋改造等心愿共计8435个,让慈善供需精准对接,让爱心精准落地。
在“慈善+”理念的引领下,南沙区的慈善实践不断突破地域与领域的限制。
在《南沙方案》“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指引下,南沙充分发挥作为湾区之心的区位优势,主动搭建起联通粤港澳三地的慈善合作桥梁,让慈善力量发挥强大合力。
近年来,南沙通过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为粤港澳三地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搭建起“连心桥”。
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公益伙伴学习营开班仪式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社会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就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不同地域的公益理念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南沙区推动香港赛马会连续两年捐赠资金开展公益伙伴学习营,见证着三地在养老、儿童福利、助残、慈善等领域的互学互鉴。如今,南沙还在积极推动香港赛马会公益慈善研究院在南沙设立代表机构,未来将有更多港澳公益资源向南沙及大湾区流动,为构建公益慈善新生态注入动力。
撰文:梁诗婷
图片来源:广州市南沙区慈善会
弘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