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以“智能建造·智领未来”为主题的2025南沙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沙举行。聚焦AI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盛瑞德优配,来自建筑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建筑产业的深度融合,展望行业未来的创新发展路径。
此次大会积极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聚焦AI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搭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激活AI赋能建筑业新动能,助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
智能建造创新实践在南沙多点开花
在当天大会现场设置的小规模优秀企业产品、成果展览上,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等单位展示了智能设计软件、智慧巡查系统、供应链平台、城市模型、建模成果以及多场景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和技术。其中,智慧巡查系统等已在南沙落地应用。
当前,AI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建筑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从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到无人机巡检、智能诊断系统的普及,再到AI大模型与智能建造生态构建,新技术正重塑建筑全生命周期。
而南沙,早已迈出探索实践的步伐:南沙小学时代南湾校区扩建项目引入香港MIC集成建筑模块技术,实现建筑构件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成为广州市混凝土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标杆试点。大涌安置房项目采用集成模块化建造方式,成为全市首个获得6%容积率激励的项目。
创新实践的多点开花,离不开政策的支撑。近期南沙区住建局发布了《广州市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推广应用模块化建筑技术的通知》《广州市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推广人工智能(AI)技术在住建领域应用的通知》盛瑞德优配,从政策层面为技术落地保驾护航,让智能建造有方向、有支撑、有路径。
2024年,南沙建筑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位居全市第一;新建绿色建筑高星级占比达75.85%,装配式建筑占比47.59%,绿色化、工业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香港科技大学(一期)成功入选广州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项目并报送省住建厅,聚星桥入围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杰出人行桥”奖,27个项目获评国家、省、市级质量结构奖项,17个项目获评省、市级安全文明绿色施工样板工地。这些成果,正是南沙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生动注脚,更是其迈向智能建造的坚实基础。
广东国晟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黄永强对南沙智能建造的未来很有信心。在他看来,南沙凭借丰富的优惠政策,不仅重点吸引生物医药、AI 及大模型等高科技企业,还积极引入全国建筑公司总部以整合资源、构建产业生态,加之大量落地的建筑工程提供了充足实践场景,因此具备成为智能建造发展较好区域的突出潜力。
AI如何赋能建筑行业?大咖们这么说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全球建筑行业正迎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强化AI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当天主题演讲环节,10位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代表带来满满干货,从设计、施工、城市治理等方面共同探讨建筑领域智慧建造发展新路径,同时也展示了相关应用案例成果。
建筑行业著名学者、资深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郭红领以“AI驱动的施工安全管理变革”为主题,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革新施工安全管理,为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勘察设计领域资深专家、省建院总工程师王华林,围绕“AI大模型驱动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全链变革的实践与前瞻”,展示了AI大模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前景和实际案例;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行业AI部总经理李江,以“大模型时代——人工智能在建筑领域里的应用”为主题,结合企业实际案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郑立彬副教授,围绕“智慧城市与城市计算”,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勘察设计类知名企业代表中建西南院、建筑运维类知名企业代表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合资公司(中优云视)和广东粤建绿能也分别分享了各自在数智化探索、无人机优算成像及城市全景大模型技术应用、双碳政策下建筑领域新能源赛道探索与开拓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智能建造是大势所趋,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荣毅表示,将持续以“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率服务”为思路,在智能建造领域重点发力。一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建筑行业营商环境,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力争2025年新建建筑高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比分别提升至70%、60%。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广智能建造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更多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落地,让南沙成为智能建造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加速迈向“未来城市、现代化都市”。
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会长唐建新也提出,南沙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构建产业AI新生态、推进标准制定与融合、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深化粤港澳合作。
其中,他提出要积极参与智慧建造、产业AI应用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数据协议的制定与互通,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在建筑资讯、技术标准、专业资格互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粤港澳三地在建筑领域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撰文:余妍玲盛瑞德优配
弘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