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荔湾老城区散布着许多“零物管”小区配查网,在老旧楼房占比大的多宝街道就有这样一个区域:天佑社区南站新街24—34号居民小区(面积约2680平方米,现有6栋楼房、112户297人),20世纪80年代建成、90年代房改后,长期没有物业管理、权属关系复杂、居民住户多样,小区治理难度大、治安消防隐患多、环境卫生管理难、矛盾纠纷突出等系列问题凸显,特别是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缺失,主要是由于物管条例门槛高,实际执行难度大,使小区虽经多年、多方努力后仍未能组建成功,小区长期处于无组织无管理无服务的“零物管”状态。
缘起:治理矛盾初发,纠纷暂时缓解
事情起源于2024年底,彼时,多宝街道、派出所多次接到居民投诉和报警,皆因南站新街24—34号小区发生停车矛盾纠纷等,至12月5日矛盾升级,并引发了聚集性问题。
为有效解决该纠纷,属地多宝街道迅速牵头,召集区住房建设园林局、多宝派出所、多宝司法所、天佑社区居委会以及广东羊城铁路实业有限公司、广州穗新投资发展集团等相关业主单位,协同街道法律顾问、社区律师、南站新街24—34号业主代表等,党工委主要领导组织研究,先后召开了4次协调会,达成共识在该纠纷彻底解决前,由街道平安法治办、社区居委会共同派员暂代管理小区停车场。
为避免冲突升级,街道在矛盾爆发初期,马上安排了24小时定点值守2名工作人员无间断开展小区巡检巡管;在矛盾缓和后,常态化安排人员加强日常巡管和定点守岗。
在多宝街道及各方共同努力下配查网,小区矛盾纠纷得到了暂时缓解。但老旧小区“无人管”“年久失修”“无序停车”“冲突不断”的问题仍然凸显、迫在眉睫,亟待“治标”。
僵持:问题迭起管理陷入困局
公共区域权属不清。南站新街小区1至3楼商铺分别权属两家机团单位,3至8楼为小区住户,业主涉机团单位、居民群众,但公共区域权属情况不明。多宝街道先后致函区不动产管理中心、权属单位核实,通过查核历史资料均无显示该小区公共区域实际归属,因此无法明确管理主体及细化责任范围。
组建业委会操作难。为加强南站新街24—34号小区业主自治,街道曾尝试努力推动成立业委会,通过聘请第三方单位,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了测绘,备案物业区域,为成立业委会做足充分准备,由于市物业管理条例的高门槛、实际执行缺乏可行性,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多方努力,业委会成立工作仍然陷入困境,此路径难以继续。
截至探索功能型党支部的成立前夕,该小区管理的“沉疴”,仍如乌云般笼罩在居民心头,亟待“破局”。
“零物管”小区如何破解难题?该小区治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多宝街道党工委坚决扛起“党建引领”这面大旗,积极创新成立物业管理性质的南站新街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是在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把党建引领工作具体化、措施化,为小区居民提供管理和服务,让最基层的党支部能够真正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一头连着组织,一头连着居民。该党支部吸纳了居民党员、社区工作人员组成支委成员,接下来将推动组建小区“自治小组”,逐步完善小区管理体系,鼓励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形成自治管理公约,搭建平台化解矛盾纠纷,为“零物管”小区探索治理良方。
破局:功能性党支部妙解治理顽疾
功能型党支部如何穿针引线?南站新街物业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成立后:一是希望能为小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的生活难题,改善小区环境,提升居住品质,让居民舒心地安居乐业。
二是希望支部能够带动小区热心业主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区治理的工作中来,共同协调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小区平安和谐稳定。
三是希望通过大力抓好这个“试验田”,为多宝街的无物业管理或有物业管理没有业委会的小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板,全面提高多宝街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治本”。
荔湾区推动“零物管”小区成立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是党建引领老旧物业管理新路径的有益探索,多宝街道用党建“红线”穿起治理“千针”,在基层社会治理路径中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种治理的新模式可复制可推广,让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家门口”治理,携起手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平安共同体”,精心培育出更多基层社区治理的多宝“试验田”。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荔多宣配查网
弘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